10月22日,第三屆京津冀自貿試驗區聯席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簽署了《深化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協同發展行動方案(2025年)》,明確協同推動高水平制度型開放、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提升產業發展能級、提高一體化發展水平、放大改革綜合效應等5大重點工作任務15條具體舉措,以促進三地自貿試驗區提質增效。
2021年9月27日,隨著首屆京津冀自貿試驗區聯席會議在天津召開,三地自貿試驗區聯席會議機制正式落地實施,三地按照自貿試驗區獲批時間輪流舉辦聯席會議,今年為首次在北京舉辦。
對于接下來協同發展的具體內容,記者獲悉,三地將以“超一流”創新生態加速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完善創新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推動科技信息、技術成果、創新人才等資源三地共享。同時,加快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強化北京創新優勢的溢出效應,以“高精尖”產業集群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一鏈一策”開展產業鏈延伸和協同配套,前瞻布局商業航天、低空經濟、合成生物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依托三地自貿試驗區重點區域,建立園區協同對接機制,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
三地還將以“最優質”營商環境匯聚國內外優質資源,深化口岸合作和政務服務一體化發展,努力打造自由便利的“零阻礙”京津冀。此外,三地將開展自貿試驗區聯合招商行動,探索建立跨區域布局企業聯動服務機制,著力提升企業扎根京津冀的獲得感。
會上還發布了新一批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協同創新成果,包括《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指引》《京津冀自貿試驗區協同發展報告(2024年)》,以及三地自貿試驗區15項改革創新實踐案例。
具體來看,在制度創新方面,推出京津冀自貿試驗區“一地創新、三地互認”政策共享清單,加強三地制度創新聯動;形成京津冀保稅展示交易異地監管、知識產權保護司法協同、稅收協作共治等一批制度創新成果,協同創新水平不斷提高。
在共促投資貿易自由便利方面,創建全國首個“單一窗口+區塊鏈”模式,推動三地海關通關、口岸物流數據上鏈共享;“船邊直提”“抵港直裝”模式已適用于京津冀全部類型進出口集裝箱貨物,進口貨物提箱用時由1至2天壓縮至最短1.5小時,出口貨物集港預期由5天壓縮至1至2天。創新推出京津冀投資促進戰略合作模式,確立首批“京津冀全球聯合招商伙伴”,通過三地產業鏈聯合招商、深化區域項目資源對接協作等舉措,加大區域招商引資力度。
在共塑開放平臺發展動能方面,依托大興國際機場打造全國首個跨省級行政區劃的臨空經濟區、自貿試驗區、綜合保稅區,實現空間與政策“三區疊加”,建成自貿試驗區創新服務中心、國際生物醫藥園等載體。建成投用全國首個跨區域服務的離岸貿易公共服務平臺“京貿興”,累計核查貿易結算額32億美元。
在共助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方面,推出五批203項京津冀自貿試驗區政務服務“同事同標”事項,實現“無差別受理、同標準辦理”,政務服務更加便捷高效。發布首批165項資質資格互認清單,實現三地從業資質資格跨區域互認;出臺《京津冀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便利化措施》,實施高精尖人才標準互認、急需緊缺人才準入條件放寬等一攬子舉措,要素流動合作不斷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