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點”變“巡點”
部分銀行網點仍有保險公司人員常駐
針對近年來各地出現的“存單變保單”事件和糾紛,中國保監會、中國銀監會聯合發布的《監管指引》規定,商業銀行網點銷售保險產品的應當是持有相關資格證書的商業銀行銷售人員,商業銀行不得允許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銷售人員在銷售過程中全面客觀介紹保險產品,不得將保險產品與儲蓄存款、銀行理財產品等混淆,不得夸大保險合同的收益,不得誤導銷售或錯誤銷售。
一些網友稱,新規出臺之后銀行里仍有保險公司的銷售人員在推銷保險產品。記者近日走訪了重慶市數十家銀行網點發現,部分網點確有保險公司駐點。
在中國建設銀行重慶渝北支行大慶村分理處,記者問近期有哪些理財產品,一名女員工熱情地向記者介紹一款年收益率達7.5%、為期3年的理財產品。這名女員工穿黑色呢大衣,與銀行黑色西裝工作服十分相似,胸前還別有“大堂助理”的建行工牌,編號“80102”,但無名字。記者索要產品介紹,該員工邊遞宣傳單邊支支吾吾地說是建行和中國人保共同推出的理財產品,三年之后本息都可取出,且存得越長收益越高,最好存6年以上。記者問怎么跟保險公司聯系,該員工則爽快地說:“我就是保險公司常駐銀行的員工,如果我調動了還有其他員工常駐這里,有什么事情可以直接聯系我們。”
新規出臺近一年,為何難成保險銷售亂象“緊箍咒”?“存單變保單”現象為何仍屢禁不止?
據銀行知情者透露,目前保險公司公信力差,穿著跟銀行職工一樣、在銀行網點銷售保險產品可以減少消費者的抵觸心理,在銀行推銷保險已經成為保險公司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同時,保險公司在銀行駐點會給銀行一定的費用和提成,能增加銀行中間業務收入。
重慶市保監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可以實現雙方資源互補,在《監管指引》出臺前,不少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允許保險公司人員常駐銀行網點銷售保險。但這個過程中,誤導銷售、額外收費等問題所引發的糾紛也比較突出。文件出臺后,重慶市保監局聯合重慶市銀監局組織全行業自查自糾,對各保險公司和各銀行的整改落實情況進行抽查、暗訪,對違規的5家保險公司和3家銀行的8個網點進行了處罰。
重慶市保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現在一些保險公司對銀保專管員的管理模式由以往的“駐點”轉變為“巡點”,即一名專管員負責往返多個銀行網點之間,加大了監管難度。重慶市保監局提醒消費者,在確認自己被誤導購買保險后,應妥善收好憑據,及時到保險公司或者監管部門投訴。
加大違約成本、重塑公信力才是治本之策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些銀行職員并不反對保險公司人員在銀行網點常駐推銷保險產品,并認為這是“雙贏”,關鍵在于如何有效地規范銷售行為。
重慶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廖成林表示,從市場營銷的技術角度看,企業利用相關產業、相關行業和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去擴展銷售渠道本身無可厚非,關鍵在于合法合理地利用這些銷售渠道。
“對銀行代理保險業務存在的問題進行規范是好的,但是不允許保險公司人員派駐銀行網點這種一刀切的做法值得商榷。保險公司利用銀行儲戶多的特點在銀行網點銷售保險沒有錯,既可以增加銀行和保險公司的收入,也可以為需要購買保險產品的消費者提供便利。銀行和保險公司作為企業是需要盈利的,如果強制用行政手段予以禁止,再加上監管不到位,必然會導致政策執行不力,監管部門的信譽受損。”廖成林說。
專家認為,目前銀保市場的問題是保險銷售混亂、誠信讓位于利益。廖成林建議,首先應從立法上加大企業的失信成本,對違約違法企業處以重罰,讓其不敢越雷池一步;其次,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管,可通過監控設備、產品公示、要求保險銷售人員必須亮明身份等措施消除信息不對稱,并加大維權意識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維權能力。
廖成林說:“盡管主管部門、法律法規有規定,但是在具體的利益面前,企業常常將誠信丟棄,其實質是違約成本太低、維權成本太高所致。只有疏堵結合、合理制定政策,通過加大違約成本、提高維權力度、規范市場行為,讓保險產品重獲公信力,才能從根本上鏟除‘存單變保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