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華光伏“雙反”不會有贏家
考慮到光伏“雙反”案所涉及的規模和范圍太大,如果歐盟堅持征收懲罰性關稅,必然導致中歐出現貿易戰,這樣的結果“雙方都承受不起”
在搜索引擎里鍵入“歐盟”,下拉提示框中出現最多的是兩個字——光伏。不管從涉案規模還是產業影響等各方面來看,此次歐盟對中國的光伏和電信設備產品發起的“雙反”調查都堪稱空前。
“這是一個艱難的問題,其結果對雙方都利害攸關。歐洲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但歐洲也需要中國低成本的技術來重拾競爭力。”談到最近的中歐光伏“雙反”案,知名經濟學家、耶魯大學教授史蒂芬·羅奇對上證報記者說。
作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歐盟為何欲下此狠手?美歐等西方經濟體相繼對中國光伏產業“開刀”,是巧合還是有其他因素使然?身處險境的中國光伏產業該如何接招?中國的經濟管理者們又該從中吸取什么教訓?
根源:經濟低迷加重保護主義
相比以往的案例,此次歐盟對中國產品的“雙反”調查具有很多新的特點。首先,從產品類型看,不管是光伏還是電信設備,都是高技術產品,而在以前,中歐間貿易摩擦很多時候是集中在鋼鐵等技術含量低的產業和產品;另一方面,規模也是一個關注焦點,此次歐盟針對中國產品涉及的范圍、力度都非常大,堪稱空前。
中國社科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院長李向陽在接受上證報采訪時表示,以前中國與歐洲等發達國家在國際市場競爭,更多是靠低技術產品,而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升級,現在中國越來越多進入高技術行列。“但這也注定會威脅到歐洲原有的優勢行業。”
就光伏本身而言,也存在一些特殊性,并為貿易摩擦的發生埋下了伏筆。
首先是產能過剩。李向陽分析說,在金融危機后,全球各國在清潔能源上的投資都大幅增長,客觀上導致全球產能過剩。有行業機構曾預計,2013年到2015年,全球光伏產品年均的供應過剩量可能高達3500萬千瓦。
其次,美歐對華大打貿易保護主義牌也受本國經濟低迷影響。“歐洲當地經濟低迷、就業形勢嚴峻、許多骨干企業在國際競爭中失利,這些都是原因。”商務部研究員梅新育對上證報記者說。而深陷衰退難自拔的歐洲,顯然是當前全球復蘇鏈條中最薄弱的一環。
挑戰:中國轉型崛起成長之痛
在這種情況下,梅新育指出,歐盟一些決策者希望通過對華“雙反”,來提高市場價格和保住市場,幫助處境艱難的歐洲企業度過難關,并企圖借此逼迫中國以更優惠條件對其產業開放市場。
不過,也有資深觀察人士認為,中國頻遭貿易壁壘,某種程度上也在情理之中,是中國在大國崛起時代所必然經歷的階段,屬于“成長的煩惱”。
總體上,部分專家仍對中歐這場貿易爭端的前景感到樂觀。一直密切關注中國經濟發展的羅奇表示,“我仍然預計,雙方能在最后時刻達成某種協議,避免貿易摩擦的嚴重升級。”
李向陽則稱,考慮到光伏“雙反”案所涉及的規模和范圍太大,如果歐盟堅持征收懲罰性關稅,必然導致中歐出現貿易戰,這樣的結果“雙方都承受不起”,為此雙方需要妥協。“中國和歐美有利益一致的一面,有可能達成妥協。”
反思:企業應更具全球視野
在通過常規雙邊和多邊貿易渠道與歐盟溝通的同時,專家表示,中國企業和政府也要從類似案例中吸取教訓,多從自身找原因。
專家表示,中國今后應加強以自貿區為核心的區域經濟合作,在加大與新興市場合作的同時,也積極探索與發達國家之前的區域經濟合作,甚至是與歐盟建立自貿區的可行性。這也是從制度上緩解貿易環境惡化的一種有效途徑。
而從自身來看,中國今后要更多注重進口,尋求貿易平衡。通過增大進口,一方面可降低貿易盈余,減少外部壓力;同時,也可為今后的貿易摩擦增添談判砝碼。
至于接連遭受美歐“雙反”打擊的中國企業也應深刻反思。很多時候,企業忽視WTO規則,不顧成本一味大打價格戰,最終只會傷及自身。
“根本上,要避免類似慘痛教訓重演,我們的企業還應該提升自身的‘全球視野’。”李向陽指出,特別當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后,越來越多中國企業的產品從以往單純針對國內市場,轉為著眼全球市場。在這種情況下,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就更需要站在全球市場的高度,以避免不顧市場需求一味“閉門造車”,到頭來招致貿易“雙反”的不利局面。記者 朱周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