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報告稱深圳內地城市排名超廣州 直逼上海
【延伸閱讀】美媒關注中國城市垃圾堆:昭示居民生活日新月異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北京一些外來務工人員每日從清晨工作到日暮,靠做廢品回收賺取零星家用在這座城市求存。堆積成山的垃圾,也述說著這個大都市的成長與變化。紐約時報
參考消息網3月16日報道美媒稱,美國紐約時報中文網3月16日刊發了刊發了沈琦穎的文章:北京的碎片,在此重生。文章稱,該報請駐北京攝影師沈琦穎拍攝一個關于“開始”的故事時,她開始考慮從這座城市的郊區入手——她過去一年一直在市郊采風,作為她的一個持續進行的關于中國城市化的作品的一部分。沈琦穎在拍攝過程中完成了這篇文章,全文如下。
過去的一年中,我一直在拍攝北京的邊緣地帶,即那些剛剛超過作為世界上最發達的地鐵網絡之一的北京地鐵的觸角觸及范圍的區域,那城市與鄉村的交接之處。
這些區域——北京市的延伸、我過去八年居住的地方——往往呈粗陋之態,與首都城里相比,似有天壤之別。
在探索過程中,我偶然發現的地方之一,便是北京北郊聚集的數個回收場,這里是地鐵五號線終止之處。這是北京一些成堆的垃圾走向消亡之地——消亡是為新生、被回收利用。廢紙和紙板被壓制成重700千克的立方體,裝在16輪卡車上,運到東部省份山東進行處理,化身為紙張回京。塑料瓶——里面的可樂、雪碧、冰紅茶已被清空——經分類后,再被送走,被磨碎并轉化為聚酯纖維,用來做新衣服,或填充被子和枕頭。泡沫聚苯乙烯、金屬、玻璃都會被收集,每個回收場都有專門處理的特定材料。
絡繹不絕的男男女女們穿著厚外套、戴著手套,開著機動三輪車、客車和卡車緩慢移動,垃圾以一切可能的方式被堆起、被捆住。
“這些全都是家庭垃圾。太多了。再不想點辦法處理所有這些東西的話,我簡直不敢想得有多少填埋場才能把這些都處理掉。”今年34歲、靠回收塑料為生的錢林生一邊動手數著瓶子,一邊說道。
隨著北京的人口爆炸式增長至逾2000萬,人們所產生的垃圾的數量也成倍增長。
所有來到這里等待重生的生活垃圾,也述說著另一個故事:它們昭示著中國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的日新月異,及中產階層的崛起。垃圾堆里有教材、雜志、日歷、收據碎片和農歷新年剩下的鞭炮盒。但里面還有奧迪車宣傳冊、進口牛奶及酸奶的紙箱、比利時啤酒罐、白蘭地和葡萄酒酒箱等等。
錢林生說,要被分類、計數再打包的垃圾數不勝數。來自中國中部省份河南的錢林生和他妻子的兄弟(或姐妹的丈夫)在過去的五年中一起經營這家塑料回收場。從每天清晨6點起,兩人便開始從拾荒者手中收取大包小包的廢品,一直忙到深夜。
但他們倆打算再干幾年就不干了。錢先生說:“這活又臟又累。我知道這些東西會被重新做成別的東西。但我也沒想那么多。我們只是收垃圾,靠這個某條生路而已。”
(2015-03-16 20:29:00)


- 習近平同盧卡申科出席中白地方經貿合作論壇開幕式
- 尼泊爾強震后 考慮中國線路攀登珠峰登山人數增多
- 李克強將對巴西、哥倫比亞、秘魯、智利進行正式訪問
- 外交部:中方愿同英新政府進一步深化各領域交流與合作
- 外交部對也門胡塞武裝同意停火表示歡迎


- 習近平同盧卡申科出席中白地方經貿合作論壇開幕式
- 尼泊爾強震后 考慮中國線路攀登珠峰登山人數增多
- 李克強將對巴西、哥倫比亞、秘魯、智利進行正式訪問
- 外交部:中方愿同英新政府進一步深化各領域交流與合作
- 外交部對也門胡塞武裝同意停火表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