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通:保證美國工人喝咖啡的時間
海外版圖:紐約、新加坡等
困難:只能用美國的材料,只能用工會的工人,各種費用均比國內貴
“所有的海外投資人,都面臨著剛從鄉下到城里的生活體驗。” 近日,談到在美國的十年投資體驗,萬通控股董事長馮侖不禁以“鄉下人進城”作比喻,稱在紐約投資有三個心理體驗,第一是貴,第二是矯情,第三是標準高。
2006年6月,在“9·11”中淪為廢墟的世貿中心7號樓重建竣工后正式對外開放。與這一消息同時對外公布的是,其第一筆投資來自于中國企業萬通。
根據媒體報道,彼時,萬通租下世貿中心7號樓頂部48至52層,五層樓共約20萬平方英尺,計劃興建一個集商務與文化交流于一體的“中國中心”。后來幾經輾轉,萬通最終在2010年3月與世貿中心簽訂合約,租下1號樓的64層到69層,建筑面積約2萬平方米,租期20年,名字正式定為“中國中心”。
關于首嘗“螃蟹”背后的心路歷程,馮侖本月初出席某論壇時這樣描述:“2001年,拉登‘強拆’了美國世貿中心,美國要重建,于是我們獲得機會,在這棟541米高的大樓的頂樓,做了一個中國中心。12年來,我飛了60多次紐約,獲得一些體會?!?/p>
馮侖用“鄉下人進城”來形容在紐約的投資體會:一是什么都貴,就好像一個鄉下妞兒嫁到城里做媳婦,發現洗頭水都這么貴,熱水洗澡更貴,馬桶抽水水費也貴,什么都貴,但這就是城里人的生活。
說到此處,他還轉頭對著臺下某律師事務所負責人“吐槽”:“在紐約做投資,律師費每天都貴得不得了。所有的律師每天一出門就掐表,在路上的時間都要算我的錢。我們跟他討論業務,我說話的時間他也收錢,所以就是貴?!?/p>
除了“貴”,馮侖的第二個體驗是“矯情、復雜、事兒多”。他說,在紐約,所有投資行為都必須按照當地的法律來,比如在紐約做裝修,當地就要求凡是跟皮膚接觸的地方,一定只能用美國的材料,另外一個讓中國開發商不適應的地方是美國工人的工時,“所有的工人只能用工會的工人,只能8小時工作,而且,中間喝咖啡的時間必須保證。”
“客戶對好東西的要求特別高,而我們這些村里人不知道好東西的標準是什么。”馮侖接著說,紐約客戶要求非常具體、仔細。
在馮侖看來,中國房企在紐約的投資大抵有三種模式:一種是財務投資,需要算準周期,即成熟寫字樓里帶有租約,在資產價格相對較低買入一定份額,繼續收租,該模式風險最??;其次是開發模式,這需要在當地找對合作伙伴;第三種就是復星和萬通模式,即擁有空間、結合經營,對于這種模式,他的體會是,要舍得花錢。
對于房企投資美國房地產的機遇與挑戰,招商資本董事總經理孫剛感同身受。他分析稱,從大周期來看,美國2010年第一季度作為上漲周期起點,這輪周期可走到2017年,甚至2019年,此外,美國一線城市的再造和更新,使城市的功能和環境不斷提升,年輕人乃至老年人回歸城市中心,由此帶來了相應的投資機會。
孫剛說,機構投資人主要謀求風險加權后的最佳回報,根據風險偏好的不同,可選擇出租型物業項目、增值改造或開發項目;個人投資海外房地產,主要驅動來自教育、醫療和環境等需求,學區房或成首選標的。
“風險主要集中在投資后的運營管理上。項目如何賣,物業怎么管,成本如何控制,都直接影響投資回報率,搞不好,會虧損?!睂O剛稱,企業海外投資要特別注意合作伙伴的選擇,因為美國當地開發商善于充分使用各類金融工具,最大限度利用杠桿,因此當利息走向上升通道,投資風險隨之增大。
關于在美國投資地產項目的生意經,PE也有自己的感觸。盛世神州房地產投資基金負責美國業務的龍歆表示,跨境投資最重要的一點是選擇合作伙伴,其次才是選擇合適項目,選擇合作伙伴則需把握兩點,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