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7月貿易逆差9640億日元 逆差已延續25個月
【延伸閱讀】
港媒:日本GDP萎縮抵消了安倍經濟的正面成果
2014-08-19 11:30:00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資料圖: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中新網8月19日電 近日,日本內閣公布今年第二季度(4至6月)國內生產總值初值顯示,其剔除物價變動因素后的實際GDP比上季度下降1.7%;換算成年率,其降幅達到6.8%,成為2011年一季度以來的最大萎縮幅度。對此,香港《南華早報》中文網19日的社論認為,這抵消了安倍經濟政策帶來的正面成果。
文章指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上任后,即承諾要結束日本的長期經濟滯漲,推出被譽為“安倍經濟學”的經濟復興政策。此后,日本情況持續好轉:歷時20年時起時落的通縮轉為通脹,商界業績改善,股市大漲,且有跡象顯示經濟景氣狀況開始扭轉。但最新公布的經濟增長數據卻令人對這一切產生嚴重質疑。
文章稱,日本第二季度GDP年率驟降6.8%,抵消了安倍經濟政策帶來的正面成果,也是日本2011年3月終止財政刺激政策、隨即遭受大地震災害以來出現的GDP最大跌幅。安倍政府今年4月上調消費稅,促使許多家庭搶在第一季度大批購買高價商品,導致第一季度GDP年率增長6.1%,但也為第二季度GDP帶來沉重打擊。
文章認為,日本消費稅從5%上調至8%,令國家財政收入增加,有利于償還巨額國債。安倍必須盡快決定是否按原訂計劃在明年10月將消費稅進一步上調至10%。在日本,上調消費稅已非首次導致經濟復蘇脫軌。
文章還回顧稱,1997年,日本將消費稅從3%上調至5%,就曾導致經濟重陷衰退。眼下形勢變得更加緊迫,日本亟需推進結構性改革,以恢復強勁的經濟增長,增加收入并降低對財政政策的依賴,扭轉產值下降趨勢。
文章指出,安倍經濟學有三大支柱,前兩個階段是貨幣寬松政策和增加公共項目開支。今年年初,安倍簡述了結構性改革“第三支箭”的部分細節,包括削減企業稅、加強支援職業女性、吸引海外勞工及改善外商投資環境。但日本仍然要處理經濟增長受到的種種強大制約因素,包括商界信心不足、不愿進行有助于提振經濟增長的新設備投資等。第二季度,核心私營領域的機械訂單經季度調整后下跌10.4%,跌幅為五年之最。
文章強調,消費驟降,加上人口老齡化和實際薪資收入下降,促使企業不愿進行大額投資。當局意欲提高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卻面臨多個領域的反對和文化壓力。在這種情況下,安倍尤其需要加強結構性改革力度。


- 莫言:我欣賞韓寒郭敬明 也讀過他們的書
- 玩真的!《敢死隊3》李連杰與阿諾同性戀
- 文章憑《小爸爸》入圍華鼎獎最佳導演 黃海波缺席
- 明星為何頻頻涉毒:懲戒不夠 翻身容易
- “蒙娜麗莎的微笑”的價值或不只為其藝術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