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夏季達沃斯:創新與期待
“世界經濟論壇新領軍者年會”(夏季達沃斯論壇)即將迎來落戶中國的第八個年頭。世界經濟在撫平金融危機創傷中正在尋找新的方向,中國也已進入最關鍵的轉型攻堅期。本次年會上,世界和中國彼此對對方都有著怎樣的期待?會議主題的演變,反映了當今世界經濟的何種發展趨勢?而創新之于中國,究竟意味著什么?在本年度夏季達沃斯即將開幕之際,《新產經》雜志就這些問題專訪了中國發展戰略研究會經濟戰略委員會委員、著名經濟學家何學彥博士。
中國與世界的期待
本屆夏季達沃斯論壇將于9月10日至12日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舉辦,年會主題被確定為“推動創新創造價值”。通過對論壇已成之初步梳理,可見本屆議題主要有以下兩大特點:一是以“創新”為主要內容的議程占到半數以上;二是和天津相關的議題數量在增加。對于主題和議題的整體指向,何學彥表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攻堅期,中國的發展和世界的聯系愈發緊密,世界經濟發展形勢對中國經濟發展速度、發展模式的影響日益深刻。”
中國期望借助夏季達沃斯論壇的平臺,在加強與國際交流的同時,繼續不斷地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同時學習國外先進的制度和理念,以促進經濟發展。此謂中國承辦夏季達沃斯的初衷。而在本次年會上,面對世界經濟的新局面,中國正需要這樣一個平臺表達對于世界經濟的些許期待。
尋求經濟增長和可持續性之間平衡,是當前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面臨的共同課題。全球的新興經濟體正在遭遇可持續增長的挑戰,這種挑戰來自于新興經濟體以往投資依賴型的增長方式。“某種程度上說,這種方式也可以理解為消化剩余勞動力的過程。然而,當剩余勞動力消耗殆盡,這種增長方式將因為產生一系列的經濟和社會矛盾而不可持續。”何學彥在解讀新興經濟體傳統增長模式時講道,“此外,由于技術的封鎖和當今前沿技術越來越復雜,當經濟體發展到一定水平后,以技術引進的方式來實現技術進步也注定難以持續。”以上注定了探索新的增長模式對于各新興經濟體而言已是當務之急,也是過去幾年夏季達沃斯持續關注的焦點之一。
適度強化對經濟運行的監管,是中國對于發達經濟體的期待,同時也是世界對中國的期待。對中國而言,本國的金融監管體制機制有待完善,而金融制度創新、金融監管的有效性和金融制度創新的良好運轉,均需要合理規制作為保障。然而,金融監管是一套龐雜的系統工程,何學彥在談到中國的金融監管時表示:“鑒于金融制度創新與監管之間互動機制的復雜性,應當實施適度監管的原則;各國由于經濟發展不平衡,以及歷史與制度因素,應當在監管架構的涉及與推行方面有所差異,而非執行單一標準。”
另外,在能源資源方面,中國期待能夠積極學習外國在頁巖氣資源開發利用方面的經驗,盡快研究制訂頁巖氣開發戰略與規劃,將中小民企與大型國企相結合,加大相關技術引進與人才培訓。這是中國面對未來嚴峻能源挑戰的必然之舉。
中國對于世界有所期待,而世界也正期待著中國有所作為。
近20年來的全球貿易格局調整,實質上是全球生產分工格局,或者說是經濟全球化形勢與內涵演變的結果,本輪經濟危機是對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繼承持續累積的深層矛盾的釋放,后危機時代全球貿易格局的調整將繼續取決于全球分工形成的進一步調整。這種調整將是長期失衡的國際分工和貿易體系的再平衡過程。當前,世界經濟期待中國積極參與全球經濟發展與合作,以自身的經濟體量與活力,成為這一過程的重要推動力量。
正處于轉型關鍵期的中國,面臨著一系列艱巨的改革任務。在新一輪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能否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能夠繼續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基本經濟制度,健全市場體系;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完善宏觀調控體系;能否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以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以民主法制建設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構建公平正義的投資環境。這些結果不僅決定著中國的未來,也將對世界經濟產生重要的影響,正如何學彥所講:“世界希望中國的對外開放是長期的、全面的、互利的。”
此外,中國面對國內已經出現經濟增速放緩趨勢,雖已提出了諸多措施,但在許多重要領域仍有很大空間,甚至空白,且缺乏政策的相互一致性。基于全球經濟發展一體化之考慮,世界期待中國能夠進一步加強政策的完善與落實。
從“增長”到“創新”
從2008年到2011年的求計“增長”,到2012年至今的關注“創新”,夏季達沃斯關注焦點的變化軌跡清晰可見,反映的是后危機時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幾大重要趨勢——依靠傳統的資源發展模式必將為科技驅動模式所替代;經濟發展將由粗放型走向集約型;以清潔能源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創新正成為趨勢。而諸多新興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迅速崛起,則是以上趨勢綜合、直接的體現之一。
新興產業代表產業發展的未來方向,在一國的產業結構調整中承擔著重要作用,不僅是拉動內需、保證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也是提高社會效率、增強綜合國力的需要。當今時代,科技知識創新、傳播、應用的規模和速度前所未有,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紛紛采取規模空前的經濟刺激措施,加強體制創新和政策引導,以搶占世界經濟發展新的制高點。與此同時,這一輪技術革命也為新興市場國家提供了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機遇。
“當前的新興產業的全球總體競爭態勢為,美國在絕大部分新興產業領域已經擁有技術積累優勢,而新興國家為實現后發發展優勢,正集中在個別領域實現重點突破和重點跨越。”何學彥表示。此外,在清潔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新醫藥、生物育種、信息網絡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方面,各國基本處于同一起跑線上,誰在新興戰略產業方面率先實現重大突破,誰就將在未來的國際競爭新格局中占據主動。
除產業結構的變化與升級外,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力量對比,正朝著有利于均衡化方向發展,是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又一大趨勢。在仍將持續的世界經濟逆境中,新興和發展中國家以高于發達國家經濟增速向前發展的趨勢仍將繼續,主要是因為其創新性潛力高于發達國家;基于創新創造的價值使得新興和發展中國家貿易激增,促進世界經濟平衡增長,加速南北經濟格局的變化。這一趨勢,同樣需要世界各經濟體以“創新”的思維予以應對。
對于中國經濟發展而言,“創新”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還遠遠不夠。談及創新之于當前中國經濟的含義,何學彥講道:“為了應對經濟全球化,全球一體化這個大趨勢,我們不能再固守一些刻板而不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制度,應該堅持制度創新,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去創新制度,深化改革,完善各項制度;不能依舊堅持‘大政府、小社會’的理念,而應該讓社會和企業從政府懷抱中解放出來,讓企業自主創新各項制度,讓企業在競爭中求發展,讓市場去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讓‘有形手’與‘無形手’牽手并行,不能管控過死,對于金融等領域的空白則應該積極去完善制度。”
相關報道





